三门峡市林业局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机构职能
三门峡市林业局机构职能

   

   单位名称:三门峡市林业局

办公地址:三门峡市六峰南路 548 号

联系电话:0398-2826052

传真电话:0398-2826052

邮政编码:472000

办公时间(工作日):夏季 8:00-12:00 15:00-18:00 ;冬季 8:00-12:00 14:30-17:30

领导班子:

   职务:杨伟兵  党组书记  局长

         周松坤  党组成员  副局长 三级调研员

         马怀安  党组成员  副组长

         段  炜  党组成员  副局长

         杨春梅  党组成员  副局长

         赵  睿  党组成员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国有三门峡河西林场)党委书记、主任

         李茂军  二级调研员

         李  岩  三级调研员

         贾文伟  三级调研员

主要职责:

(一)负责林业和草原及其生态保护修复的监督管理。拟订林业和草原及其生态保护修复的规范性文件、规划、标准并组织实施,起草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负责林业和草原相关行政执法监管工作。组织开展森林、草原、湿地和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动态监测与评价。

(二)组织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和造林绿化工作。组织实施林业和草原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导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培育,指导、监督全民义务植树、城乡绿化工作。指导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承担林业和草原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工作。承担三门峡市绿化委员会日常工作。

(三)负责森林、草原、湿地资源的监督管理。组织编制并监督执行全市森林采伐限额。负责林地管理,拟订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拟订湿地保护规划并指导实施,监督管理湿地的开发利用。负责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和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作,监督管理草原的开发利用。指导公益林划定和管理工作,管理国有森林资源。指导基层林业工作站的建设和管理。

(四)负责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监督管理。组织开展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提出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植物名录调整的意见建议,指导陆生野生动植物的救护繁育、栖息地恢复发展、疫源疫病监测,监督管理陆生野生动植物猎捕或采集、驯养繁殖或培植、经营利用,按分工监督管理野生动植物进出口。

(五)负责监督管理各类自然保护地。拟订各类自然保护地规划并指导实施。根据授权,负责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出新建、调整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审核建议并按程序报批。组织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会同有关部门对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进行申报,负责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工作。

(六)负责推进林业和草原改革相关工作。贯彻落实集体林权制度、国有林场、草原等重大改革意见并监督实施。拟订农村林业发展、维护林业经营者合法权益的政策措施,指导农村林地承包经营工作。开展退耕(牧)还林还草,负责天然林保护工作。

(七)贯彻落实林业和草原资源优化配置及木材利用政策,监督实施相关林业产业地方标准,组织指导林产品质量监督。指导林业产业工作,推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生态扶贫相关工作。

(八)指导国有林场基本建设和发展,承担经济林、花卉管理工作。组织林木种子、草种种质资源普查,组织建立种质资源库,负责良种选育推广,管理林木种苗、草种生产经营行为,监管林木种苗、草种质量。监督管理林业和草原生物种质资源、转基因生物安全、植物新品种保护。

(九)负责落实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相关要求,组织编制森林和草原火灾防治规划和防护标准并指导实施,指导开展防火巡护、火源管理、防火设施建设等工作。组织指导国有林场和草原开展防火宣传教育、监测预警、督促检查等工作。必要时,可以提请应急管理部门,以市级应急指挥机构名义,部署相关防治工作。依法履行林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指导全市国有林场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林业系统安全生产统计分析,依法参加有关事故的调查处理。

(十)监督管理林业和草原中央、省拨付我市的资金、市级资金及国有资产,提出林业和草原预算内投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财政性资金安排建议;按规定权限审核国家、省级、市级规划内和年度计划内投资项目。参与拟订林业和草原经济调节政策,组织实施林业和草原生态补偿工作。

(十一)负责林业和草原科技、教育工作,指导全市林业和草原人才队伍建设。承担湿地、濒危野生动植物等国际公约履约工作。

(十二)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任务。

(十三)水果、花卉检疫的职责分工。市农业农村局和市林业局加强水果、花卉等检疫工作的协调配合,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检疫工作,双方检疫结果互相认可,避免重复检验。

机构组成:

(一)办公室。负责机关日常运转工作。负责目标管理工作,承担宣传、信息、文电、会务、机要、档案、信访等工作,承担有关综合性材料的起草、节能减排、平安建设等工作;承办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工作;负责机关行政事务管理、后勤服务工作。

办公时间(工作日):夏季 8:00-12:00 15:00-18:00 ;冬季 8:00-12:00 14:30-17:30

办公地址:三门峡市六峰南路 548 号

联系电话:0398-2826052

(二)生态建设修复科(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拟订林业和草原的发展规划并监督实施,承担森林、草原、湿地资源动态监测与评价工作;起草林业生态建设保护修复、国土绿化的政策措施,综合管理重点生态建设保护修复工程,指导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以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工作;负责退耕(牧)还林还草工作;承担古树名木保护、林业和草原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指导、监督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部门绿化、城乡绿化工作;负责森林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指导森林城市、森林小镇、森林乡村建设工作。承担三门峡市绿化委员会日常工作。

办公时间(工作日):夏季 8:00-12:00 15:00-18:00 ;冬季 8:00-12:00 14:30-17:30

办公地址:三门峡市六峰南路548号     联系电话:0398-2826071

(三)森林资源管理和政策法规科(政务服务科)。拟订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政策措施,编制全市森林采伐限额,承担林地相关管理工作,组织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指导编制森林经营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并监督实施,负责全市森林资源监测与评价工作,指导公益林划定和管理工作,监督管理国有森林资源;指导、监督林木凭证采伐、运输;负责天然林保护工作;指导基层林业工作站的建设和管理;指导全市森林资源行政执法工作。承担起草相关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草案及机关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工作;承担行政执法、行政应诉、行政复议的有关工作。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务服务有关政策,负责本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牵头协调并负责统一办理本部门全部政务服务工作;负责本部门政务服务信息数据管理、共享工作。指导本系统政务服务及政务服务信息数据管理、共享工作。

办公时间(工作日):夏季 8:00-12:00 15:00-18:00 ;冬季 8:00-12:00 14:30-17:30

办公地址:三门峡市六峰南路548号       联系电话:0398-2826072

(四)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科(湿地管理科)。监督管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自然遗产、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提出新建、调整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审核建议并按程序报批;组织开展各类自然保护地资源调查、保护建设、生态修复、监测评估等工作,指导督促重大案件查处;承担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和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项目相关工作;根据授权,负责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组织开展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和资源状况评估;监督管理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利用工作;指导陆生野生动植物救护工作;研究提出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植物名录的调整意见建议,按分工监督管理野生动植物进出口,承担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履约工作;组织开展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和防控工作;负责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工作;指导湿地保护工作,负责湿地资源的监督管理,拟订湿地保护规划,组织实施湿地生态修复、生态补偿工作,组织开展湿地资源动态监测与评价,管理省级以上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监督管理湿地的开发利用,承担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工作。

办公时间(工作日):夏季 8:00-12:00 15:00-18:00 ;冬季 8:00-12:00 14:30-17:30

办公地址:三门峡市六峰南路548号       联系电话:0398-2826730

(五)林业改革发展和科学技术科(国有林场和种苗管理科)。承担集体林权制度、国有林场、草原等改革相关工作;组织拟订农村林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指导实施,指导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与合作经济发展;指导农村林地林木承包经营、流转管理;拟订资源优化配置和木材利用政策;指导草原管理保护工作,负责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和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草原资源动态监测与评价,组织实施草原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监督管理草原的开发利用。组织开展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工作;承担林业和草原科技标准化、质量检验、监测和知识产权等相关工作;监督管理林业和草原生物种质资源、转基因生物安全。负责国有林场(苗圃)、森林公园的管理工作,指导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工作;负责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利用,指导国有林场基本建设和发展;承担林木种子、草种管理工作;组织种质资源普查、收集、评价、利用和种质资源库建设;组织良种选育、审定、示范、推广,指导良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建设;监督管理林木种苗、草种质量和生产经营行为;指导林业产业工作。负责经济林、花卉行业管理工作;依法履行林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指导全市国有林场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林业系统安全生产统计分析,依法参加有关事故的调查处理。

办公时间(工作日):夏季 8:00-12:00 15:00-18:00 ;冬季 8:00-12:00 14:30-17:30

办公地址:三门峡市六峰南路548号       联系电话:0398-2826062

(六)森林草原灾害预防科。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组织、指导国有林场和草原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防火装备建设;负责森林防火技术培训。指导基层森林防火专业队伍建设;检查、督促、协调全市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森林防火法规、政策;指导国有林场和草原开展防火宣传教育、监测预警、督促检查等工作;负责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管理工作,指导林业草原植物检疫执法;管理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预报、预警工作。

办公时间(工作日):夏季 8:00-12:00 15:00-18:00 ;冬季 8:00-12:00 14:30-17:30

办公地址:三门峡市六峰南路548号       联系电话:0398-2826119

(七)财务审计科。监督管理林业和草原中央、省级和市级投资、部门预算、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及相关项目实施;组织生态扶贫和相关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指导涉外项目实施;监督和管理机关和直属单位国有资产;编制年度生产计划;负责统计信息、审计稽查、机关财务核算管理和直属单位计划财务监督管理工作。

办公时间(工作日):夏季 8:00-12:00 15:00-18:00 ;冬季 8:00-12:00 14:30-17:30

办公地址:三门峡市六峰南路548号       联系电话:0398-2826073

(八)人事科。承担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干部人事、机构编制、劳动工资和教育培训工作,负责离退休干部工作;指导全市林业和草原人才队伍建设。

办公时间(工作日):夏季 8:00-12:00 15:00-18:00 ;冬季 8:00-12:00 14:30-17:30

办公地址:三门峡市六峰南路548号       联系电话:0398-2826263

下属机构:

(一)三门峡市业工作总站

负责全市经济林、苗木花卉生产指导与信息服务、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新技术研究、示范、推广、成果转换等工作,负责市级林长制日常事务性工作。

办公时间(工作日):夏季 8:00-12:00 15:00-18:00 ;冬季 8:00-12:00 14:30-17:30

办公地址:三门峡市六峰南路548号       联系电话: 0398-2822688

( 二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事务中心

承担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段的保护工作;组织开展保护区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负责全市野生动物的救护、收容、放生等工作;开展大天鹅研究和环志等工作。

办公时间(工作日):夏季 8:00-12:00 15:00-18:00 ;冬季 8:00-12:00 14:30-17:30

办公地址:三门峡市六峰南路548号       联系电话: 0398-2826585

 


附件2

走进三门峡”栏目

目名 称

内容详情

自然地理

区域位置

  三门峡市地处河南省西部,介于北纬33°31′24″~35°05′48″、东经110°21′42″~112°01′24″,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黄河南金三角地区,东北接洛阳市新安县、东临洛阳市宜阳县和洛宁县;东南邻壤洛阳市栾川县;南同南阳市西峡县为邻;西南与陕西省商洛地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相连;西和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共界;北隔黄河和山西省运城地区芮城县、平陆县、夏县、垣曲县相望。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地形

三门峡市东西横距153公里,南北宽132公里,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处于秦岭山脉东延与伏牛山、熊耳山、崤山交汇地带,平均海拔高度在300至1500米之间。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黄土塬为主,山区面积5750平方公里,丘陵面积3777平方公里,川原面积969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的54.8%、36%,三门峡市地形多样,地形有“五山四陵一分川”之称。海拔2413.8米的小秦岭老鸦岔垴峰是河南省最高峰,现在老鸦岔垴山区已经开辟为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市区座落在黄河南岸阶地上,三面临水,形似半岛,素有"四面环山三面水"之称。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林业局

气象

气象三门峡市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干旱气候。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2℃,年降雨量一般在400毫米-700毫米,无霜期215天,全年日照时间约2051.6小时。

气象局

水利

三门峡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厚重,辖区内河流河溪较多,全市共有大小河流3107条,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黄河流域面积937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9.3%,黄河干流陕西省潼关县东入灵宝市境,流经灵宝、陕州、湖滨、渑池4个县(市、区)的16个乡镇,全长225公里,历史上最大洪峰流量达每秒3.6万立方米(1843年)。长江水系主要是卢氏县南部和东南部的老灌河和淇河及其支流,流域面积112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0.7%。除黄河外,境内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3条,其中,灵宝市境内11条,陕州区境内5条,渑池县境内3条,卢氏县境内14条。

市水利局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豫晋陕三省交界处,东连洛阳,南接南阳,西与陕西接壤,北隔黄河与山西相望。相传大禹治水,挥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引黄河之水滔滔东去,三门峡由此得名。辖区地处秦岭余脉崤山山麓,千古雄关函谷关矗立境内。因古时崤山与函谷关并称“崤函”之塞,三门峡又称“崤函”。

三门峡市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原始文化。距今六千年前,就出现了较大的氏族部落。约在公元前21世纪~13世纪,这里是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西周时属焦国、虢国,春秋先属虢后属晋;战国时分属韩、秦、魏;秦属三川郡,汉属弘农郡;三国属魏国恒农郡,晋属司州弘农郡;北魏置陕州后一直延续至明清;民国时期先属豫西道、河洛道,后改为河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曾设陕州专员公署。1952年,陕州专署与洛阳专署合并。1957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三门峡市,归河南省直接管辖。1961年三门峡市由地级市降为县级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三门峡市重新升为地级市。三门峡市现辖2区(湖滨区、陕州区)、2市(灵宝市、义马市)、2县(卢氏县、渑池县),及1个经济开发区、1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62个乡(镇)(33个乡,29个镇),1211个村委会,12个街道办事处, 173个居委会。

市文广旅局、市民政局

历史文化

三门峡市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地处黄河流域中游、连接中原与西北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华夏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升华,孕育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崤函文化。仰韶文化、黄帝文化、虢国文化、老子文化、达摩文化、砥柱文化、甘棠文化、根亲文化以及古代崤函交通文化、战争文化等诸多历史文化,正是崤函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仰韶文化

  1921年,首先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5000到7000年,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表面绘制有图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目前,全国共发现仰韶文化遗址5000余处,其中三门峡市有200余处。仰韶村遗址先后于1921年10月,1951年6月和1980年10-11月、1981年3-4月进行了3次发掘研究工作。仰韶文化的发现揭开了中国田野考古第一页、中国新石器考古事业第一页、中国考古学研究第一页、中国原始社会研究第一页,成为划时代的里程碑,仰韶村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二)黄帝文化

  黄帝铸鼎原聚落遗址群位于灵宝市阳平镇境内,南依秦岭,北濒黄河,东为沙河,西为阳平河,方圆300平方千米内分布着50处仰韶时期文化遗址,总面积达4.36平方千米。《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文献均有黄帝“铸鼎升天”的记载。铸鼎原周围还一直流传着黄帝铸鼎、驭龙升天、嫘祖采桑等与黄帝有关的传说故事,还有许多与黄帝有关的山名、水名、地名,尤其是如轩辕台、夸父山、蚩尤山这种以当时部落首领命名的现象在全国十分罕见。黄帝铸鼎原聚落遗址群与有关黄帝的记载和传说相互印证,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五帝工程)启动的最佳切入点。其中灵宝西坡遗址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首选遗址,北阳平遗址群被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文物局列入10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专项。2006年,西坡遗址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三)砥柱文化

  三门峡水库大坝下游约200米黄河水道中,耸立着一座石岛,人们把它叫作“砥柱”或“底柱”,有时也称作“砥柱山”。千百年来,河水从三门中怒吼而出,在砥柱的身上无休止地冲撞、拍打,而且无论黄河水有多大,总也淹没不了它。这座石岛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寄托着华夏民族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敢于战胜艰险、英勇不屈的独立精神。历代文人墨客围绕砥柱,借诗、词、歌、赋等文体,吟唱砥柱、颂扬砥柱!使其由华夏大地著名的地理标志凝华为砥柱文化。

  (四)虢国文化

  虢国是西周早期建立的姬姓诸侯国,对西周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刻。20世纪50年代,国家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三门峡市上村岭考古发现虢国墓地,并首次对其进行大规模发掘。9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门峡市考古队联合对虢国墓地进行第2次大规模发掘。其中,1990年发掘的M2001虢季墓、1991年发掘的M2009虢仲墓分别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先后两次发掘出土的的文物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制作之精、价值之高,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周考古中罕见的。1984年,将首次发掘保留下来的1727号车马坑原地原状建起虢国车马坑陈列馆。2000年,在第2次发掘的虢国墓地遗址上建成专题性博物馆——虢国博物馆。

  (五)甘棠文化

  甘棠,又名棠梨,因周朝贤臣召公曾在甘棠树下诀讼而被后人传诵。三千多年来,甘棠成为召公的化身、象征,人们借以表达对勤政爱民者的敬仰和爱戴。召公系周文王姬昌的庶子,周武王姬发的异母兄弟,先辅佐父兄灭纣建周,又辅佐成王、康王创“成康盛世”,为周朝打下了延续八百多年的坚实基础。召公理政,经常深入基层察访,问政于阡陌之间,诀讼于甘棠树下,宁劳一身而不劳百姓。召公去世后,人们敬其人,尊其树,思其人,爱其树,并写成颂扬甘棠的诗篇,收录到《诗经·召南·甘棠》之中,留下“甘棠遗爱”的佳话。

  (六)老子文化

  公元前491年,东周著名思想家老子在函谷关著就《道德经》,奠定了中国道家、道教的基础,其影响渗透到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道德经》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军事、养生、伦理、艺术等方面。老子思想被后来学者不断丰富、完善,至汉初形成道家学派。东汉后随着道教的形成,老子被奉为道教的教祖,《道德经》被奉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

  (七)达摩文化

  南朝梁武帝普通年间,古天竺僧人达摩经海上丝绸之路到中国弘法,圆寂后葬于熊耳山空相寺。达摩在中国以“理入”“行入”首传大乘。后经五代祖师的衣钵传承与弘扬形成中国佛教的主流一脉——禅宗。达摩也因其高行被尊称为禅宗初祖。禅宗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心要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佛教。目前,三门峡市遗迹、遗存主要有空相寺、达摩塔、达摩造像碑、汾阳王置寺表碑及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碑。

  (八)根亲文化

  三门峡市根亲文化资源丰富,郭姓、焦姓、关姓、陕姓、兀姓、曹姓、卢姓、辛姓、上阳姓、阴姓、舟姓均起源于此,灵宝是杨姓、许姓郡望地,渑池是上官姓郡望地,张氏是陕县的名门望族,陕、渑姚姓系唐朝名相姚崇之后裔,茹姓名起渑池。郭(虢)姓起源于三门峡,为世人认同,并产生较大的影响。

  (九)古代崤函交通文化

  三门峡市自古为中原与关中的交通要道。东至渑池西到潼关的崤函古道,始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伴于周秦汉唐而兴盛,是我国古代沟通中原、关中的交通大动脉。秦汉以后,又发展了黄河三门峡漕运,把崤函古道陆路交通与水运交通有效地连接起来。与此同时,生活在黄河南岸的三门峡人民排除万难,开辟大小渡口26处。其中太阳、茅津、利津、盘豆为四大古渡。崤函古道、黄河漕运和黄河古渡共同构成了古代崤函交通文化,对于中国东西部在数千年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能够成为有机的统一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存的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是丝绸之路中国段22处遗产点之一,成为我市首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十)古代崤函战争文化

  三门峡市北濒黄河,遥倚中条,南屏崤山、熊耳、伏牛诸山,东西连通惟依黄河地堑,而东有渑阨之阻,西有函谷潼关之险,地扼中原与西北边疆的交通咽喉。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丰富的战争文化。自古及今,在崤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次的战争,其中秦晋崤之战、小关之战、西原之战、新店之战、礓子岭之战、陕州保卫战便是这众多战例中的典范。崤函地区战争留给后人众多的描述战争、源于战争的成语,给予人们以沉思和警醒。

文广旅局


政治军事

(一)政 治

  1921年11月,东起徐州西至陕县观音堂的陇海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在罢工中表现突出的陕县观音堂车站工人符敬宗、水湛寅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三门峡历史上最早的共产党员。1924年11月,陕州工会成立,并建立了中共陕州工会支部,这是三门峡历史上最早的党支部。1927年7月,建立了中共陕州区委。1937年12月,中共灵宝县委建立,这是三门峡历史上第一个县委。1938年9月,中共陕县县委建立。1938年11月,中央军委在渑池建立八路军兵站,使渑池成为运送抗战物资、护送干部过境的重要交通站。12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在渑池八路军兵站主持召开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将中共灵宝中心县委改建为中共陕灵地委,这是三门峡历史上第一个地级党组织。刘少奇在渑池期间,起草了党的历史上光辉的党建名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并首次在渑池党员训练班上宣讲。这篇诞生于渑池的著作被誉为“一部培养合格的成熟的共产党员的教科书”,教育了数代共产党人。

  1945年1月,建立了中共河南(豫西)第二地委、第二专署和第二军分区,驻渑池县西村一带。1945年2月,中共渑池县委和陕县县委建立。至1945年夏季,豫西先后建立了6个地委、专署和军分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

  1946年6月,全国解放战争爆发,中原军区北路突围部队在李先念带领下胜利到达陕南和豫西。8月,成立豫鄂陕区党委。同时,在卢氏及周围地区成立豫鄂陕四地委、四专署、四分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门峡市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党组织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党成为全市人民改天换地、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精神支柱。1960年9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三门峡市也在一片旷野上建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兴工业城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三门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1986年1月,三门峡恢复地级市建制后,三门峡市掀起第二次创业的浪潮,成为河南省重要的能源、煤化工、铝工业、黄金生产加工基地。2008年后,三门峡市抢抓历史机遇,大力推动转型发展,开始了第三次创业。目前,全市共有中共党员15万余名、基层党组织6千余个。

  三门峡市民主党派有民盟、九三学社、农工党、民建。其中1986年9月成立民盟三门峡市小组,1989年6月成立民盟三门峡市支部,1995年2月成立中国民主同盟三门峡市委员会;1989年6月成立九三学社河南省委直属三门峡市小组,1991年12月成立九三学社三门峡市支社委员会;1995年12月20日成立农工党三门峡市支部;1999年9月20日,成立民建河南省委直属三门峡市支部。

  (二)军 事

  三门峡境内的崤函古道因其险固和交通之艰难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夏、商、周三代,商汤伐夏桀,周武王伐商纣,虢人灭焦,晋灭虢国,各方强权争霸,诸侯铁血角逐,异彩纷呈。中国历史上的典范战例也在这片热土上不断涌现。秦赵会盟,晋假虞灭虢,晋秦崤之战均发生在这里。华夏族与四夷诸族也在战争中得以融合。

  战国后期,为了对抗秦国的兼并,关东六国或“合纵”、或“连横”。而秦王嬴政则贯彻了一条“远交近攻”的战略路线,不使六国形成战时同盟。崤函古道、函谷关前,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在三门峡大地上演了一幕幕悲惨壮烈的历史活剧。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涉部将周章率主力与秦决战,攻入函谷关。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项羽上演“鸿门宴”,留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称帝,派邓禹率兵入关攻打赤眉军,经过激战,反为赤眉军打败。后赤眉军在崤底(今陕县雁翎关以东之峡谷内)被东汉大将冯异打败。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6月,安禄山、史思明叛军自洛阳长驱西进,占领了关中门户崤函天险,同唐军在函谷关以西的古桃林塞西原一带展开会战,主帅哥舒翰为叛军所俘,潼关、长安相继失守。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朝大将郭子仪率兵,在函谷关大破安禄山叛军。唐末,黄巢率军也曾两次从今三门峡辖境经过。北宋末年,宋将李彦仙率军民坚守陕州城,与金兵展开殊死战斗。城池被破,李彦仙投河而死,抒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壮歌。明崇祯八年(1635年),高迎祥、李自成等率农民起义军20余万从陕西入河南,十月,攻占陕州。清代,捻军曾以陕州为重要活动区域。

  辛亥革命时,张钫率领的秦陇豫复汉军出关东进,在辖区与清军大战。民国初年,国民二军与镇嵩军曾经数次在辖区决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11月红三军在战略转移中,途经卢氏播撒革命火种,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中,途经卢氏,创建了包括卢氏县在内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红七十四师曾留卢氏、灵宝坚持斗争两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三门峡地区各级党组织大力开展工作,建立并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时掀起了三门峡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1947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陈(庚)谢(富治)兵团抢渡黄河,挺进豫西,先后解放渑池、陕县、灵宝、阌乡、卢氏等县。

文广旅局


思想学术

   (一)道家思想

  春秋时,老子在函谷关著就《道德经》,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正式成型。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二)理学思想

  明初著名的学者、理学家曹端,渑池人。其学以躬行实践为务,而以存养性理为大端,对理学重要命题多有修正、发挥,被论者推为“明初理学之冠”。曹端把倡明理学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其著述甚丰。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述解》《〈通书〉述解》《四书详说》等。

文广旅局


文学艺术

   (一)文学创作

  三门峡市现辖区的文学创作,唐代最为辉煌。陕县的上官仪、姚合的诗作自成体系,为诗坛所崇,尊为“上官体”“武功体”,多有仿效。女诗人上官婉儿,开创一代诗风,所著诗集20卷,风靡朝野。宋代魏

野的诗集传到外邦,名气甚大。明代散文作品成为主体。清代的文艺著述多为诗作。 五四运动以后,小说、散文、诗、杂文的创作甚为活跃。

  新中国建立后,三门峡市现辖区各县文化部门重视业余文艺创作,各县文化馆相继成立业余创作辅导组,开展创作活动。1957年,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如董必武的《观三门峡枢纽工程》;郭沫若的《诗八章》;雷加的报告文学《黄水谣》《神门河之战》和小说《黄河在咆哮》。吴烟痕的诗集《黄河诗抄》《三门峡诗抄》;华山的散文《童话的时代》等。60年代初,各县文化馆大都创办文学刊物,发表业余作者作品。1965年11月,灵宝县刘占科、陕县刘安璋,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年业余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艺创作春风又生,各县(市)都有作品在省内外的报刊上发表。1980年,各县(市)文化局下设剧目创作组。1984年后,各县(市)文学创作协会相继成立,文艺创作日趋繁荣。

  1990年以后,三门峡市文艺创作呈现出了好的势头,文学界涌现出了一批作家、诗人、杂文家以及戏曲编剧等,大量诗集、小说等问世,其中卫素琴出版了诗集《又是八月》,郑彦英出版了长篇小说《石瀑布》并改编为电视连续剧,赵团欣的小说《啊,黑犍子……》被收入《中外动物小说大观》以及《文苑英华·河南小说卷》二书;戏剧创作也获得了蓬勃发展,姚梦松创作的《果山恋情》《白云深处》《红杏树》等剧目,多次在省戏剧大赛中获银、铜牌奖。

  (二)民间艺术

  生活在黄河之滨的三门峡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古朴的民间艺术。有社火、锣鼓书、各种舞蹈、管弦民乐等民间文艺;有剪纸、刺绣、编织、面花、皮影、烙画、蛋雕、布制工艺品、玻璃彩绘、澄泥砚、青铜器及玉器复制等民间工艺,表现出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文广旅局


科学技术

三门峡市科技事业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考古发现,先民们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在农耕、狩猎、生活用具的制造上掌握和应用了一定的科学技术。陕县发现有60万年前的猿人打制石器;仰韶村遗址等出土的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陶器、骨器,其中用于农业的有石斧、铲、刀、锛、凿等,用于狩猎的有石镞、石弹,用于纺织的有石(陶)纺轮和骨针、骨锥等,生活用品中蒸煮器有陶鼎,饮食器有陶钵、盆、碗、杯,容器有陶壶、罐、瓮等。渑池县汉魏窑藏铁器和冶铁作坊遗址,有炼铁炉及大量陶模具和铁器,这说明在这一时期炼铁技术就得到应用。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李泌任弘农太守。在黄河三门峡北岸开凿一条运漕十八里,绕过三门之险,运粮于长安,同时将作大匠杨务廉在岸上开凿一条栈道,让纤夫拉船,逆水而上。唐代建造的宝轮寺塔,反映了高超的建筑技术。清代末期、民国初期张坤著有《兵法十三家》《中西医学串解》等。民国12年(1923年)灵宝县籍实业家李工生先生从青岛、烟台引进苹果树苗,在家乡试验栽植成功,为灵宝县发展苹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技事业迅速发展。各县先后建立了科研机构。全市逐步建立了科技推广体系、科学研究体系、科技管理体系、科学技术普及与宣传体系。全民科技进步意识显著提高,科技发展社会环境得到大力改善,科技进步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科技兴市战略顺利实施,全市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技成果硕果累累,科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市科技局

行政区划

三门峡的行政区域划分

  三门峡是伴随着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相传大禹治水,使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河道中由鬼石和神石将河道分成三流,如同有三座门,三门峡由此得名。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边陲,豫晋陕三省交界处,秦岭山脉东延与伏牛山、熊耳山、崤山交汇地带。东北接洛阳市新安县、东临洛阳市宜阳县和洛宁县;东南邻壤洛阳市栾川县;南同南阳地区西峡县为邻;西南与陕西省商洛地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相连;西和陕西省渭南地区潼关县共界;北隔黄河和山西省运城地区芮城县、平陆县、垣曲县相望。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总人口230.85万,其中常住人口227.65万人,城镇化率57.70%,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19人。现辖2区(湖滨区、陕州区)、2市(灵宝市、义马市)、2县(卢氏县、渑池县),及1个经济开发区、1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62个乡(镇)(33个乡,29个镇),1211个村委会,12个街道办事处,173个居委会。

  全市边界线总长1310.96公里,其中省级2条,“豫陕线”长223.898公里,“豫晋线”长200.8公里;市级2条,“洛三线”长388.187公里,“三南线”51公里;县级5条,卢灵线、渑陕线、渑义线、湖陕线、陕灵线,总长度447.07公里。

市民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人口民族

介绍三门峡人口概况、人口统计、人口增长率、民族分布状况

三门峡市辖两市、两县、二区,62个乡镇,12个街道办事处,1211个行政村,总人口230.85万人,常住人口227.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7.70%,比2018年提高1.41个百分点。全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68‰,死亡率为6.44‰,自然增长率为3.24‰。

  三门峡市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具有“成份多、农村多、流动人口多”的特点。全市现有少数民族32个,人口3.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72个乡(镇、街道)均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聚居村15个,其中:卢氏县8个、渑池县3个、陕州区2个、灵宝市2个,贫困少数民族聚居村1个,已于2019年底实现整村脱贫。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局、统计局等单位。

市乡村振兴局

风景名胜

介绍三门峡的旅游资源、景区景点


市文广旅局

人物

汇集珍贵的资料和丰富的史实展示三门峡的发展历程


市地方史志办

经济(需要报2021年新版)

介绍三门峡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包括财政税收、经贸、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金融保险、交通、旅游、信息产业、科技产业等行业经济发展状况。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全市经济稳定恢复,“十三五”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开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1450.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6.94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687.26亿元,增长3.4%;第三产业增加值616.51亿元,增长2.7%。三次产业结构为10.1:47.4:42.5。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0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2988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47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低于省控4.5%的目标。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8%。分城乡看,城市上涨2.7%,农村上涨3.0%。八大类消费品及服务价格呈“五涨两降一平”态势,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7.8%,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5.8%,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3.9%,居住类、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均上涨0.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持平,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0.8%,衣着类价格下降0.6%。

年末全市有省级产业集聚区7个,区内企业2189个,从业人员13.85万人。服务业“两区”7个(商务中心区1个,特色商业区6个),区内企业1009个,从业人员2.40万人。

二、农  业

全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63.8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62千公顷。其中,小麦种植面积75.36千公顷,减少1.31千公顷;玉米种植面积58.84千公顷,增加1.99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04千公顷,与上年持平。蔬菜种植面积32.54千公顷,减少0.09千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74.09万吨,比上年增长7.3%。其中,夏粮35.55万吨,增长8.5%;秋粮38.54万吨,增长6.2%。烤烟产量3.92万吨,增长2.5%。棉花产量0.08万吨,下降27.4%。油料产量3.53万吨,增长9.3%。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24.08万吨,增长0.5 %。园林水果产量259.43万吨,增长3.5 %。

全年猪牛羊禽肉总产量8.94万吨,比上年下降2.7%。其中,猪肉产量6.22万吨,下降4.9%;牛肉产量1.11万吨,增长4.7%。禽蛋产量5.67万吨,增长7.2%;牛奶产量2.80万吨,增长14.8%。

年末,生猪存栏78.83万头,增长10.7%;生猪出栏81.92万头,增长1.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下降1.9%;集体企业增长16.2%;股份制企业增长7.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7.1%;其他企业增长34.8%。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0.6%;制造业增长8.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6.0%。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2.2%,重工业增加值增长4.4%,轻、重工业比例为6.7:93.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9.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6%;高技术制造业增长7.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2%;高耗能工业增长4.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9.8%。

全年主要工业产品中,新能源汽车增长148.6%,铜材增长49.1%,耐火材料制品增长45.1%,合成氨增长40.7%,小麦粉增长34.8%,化学试剂增长26.6%,商品混凝土增长25.0%,白酒增长22.7%,中成药增长20.6%,改装汽车增长19.8%,饮料酒增长14.6%,水泥增长3.3%,铝材增长0.8%,锂离子电池下降51.3%,精甲醇下降19.2%,原煤下降14.0%,发电量下降9.0%,精炼铜下降5.2%,氧化铝下降5.1%,白银下降4.9%,黄金下降4.8%,硫酸下降2.2%。

全年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3.9%。

全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157.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9%。资质内建筑企业185家,比上年增加7家。本年新签合同额310.76亿元,增长0.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同)比上年增长5.5%。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0.8%,第二产业投资下降3.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9.3%。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2.5%,民间投资增长4.1%,工业投资下降4.1%。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10.1%,其中住宅投资下降11.2%。商品房施工面积1421.82万平方米,增长3.6%,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095.10万平方米,增长5.9%。商品房竣工面积72.32万平方米,下降46.2%,其中住宅竣工面积65.09万平方米,下降35.3%。商品房销售面积294.21万平方米,增长3.1%;商品房销售额124.54亿元,增长6.9%。

全年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14.7%,占全市固定资产的比重为25.4%。

五、国内贸易

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3.29亿元,比上年下降3.7%。分城乡看,城镇401.96亿元,下降3.5%;乡村81.33亿元,下降4.8%。分行业看,批发业22.44亿元,下降0.5%;零售业395.92亿元,下降3.8%;住宿业4.39亿元,下降9.3%;餐饮业60.53亿元,下降3.6%。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比上年增长11.8%,饮料类增长18.4%,烟酒类下降12.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20.8%,金银珠宝类增长9.3%,日用品类增长17.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13.1%,中西药品类增长12.8%,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7.3%,家具类增长752.8%,通讯器材类下降9.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24.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1.0%,汽车类下降2.0%。

六、对外经济

全年全市货物进出口总值17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出口总值19.2亿元,下降24.3%;进口总值157.5亿元,增长18.5%。

全年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银行、证券、保险)新设立企业3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2.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7%。实际利用省外资金432.2亿元,增长3.4%。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

全年全市公路货运量4373万吨,比上年下降7.0%;公路客运量1476万人,下降35.6%。公路货运周转量173.45亿吨公里,增长4.7%;公路客运周转量8.36亿人公里,下降33.5%。

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34.77万辆,比上年末增长6.4%,其中私人汽车31.81万辆,增长6.6%。民用轿车保有量18.86万辆,增长6.8%,其中私人轿车18.18万辆,增长6.3%。

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含快递)10.34亿元,比上年增长59.1%;电信业务总量177.38亿元,增长39.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0.2万户,比上年减少2.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19.0万户,比上年减少1.2万户。全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2.26亿GB,增长42.1%。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90.65亿元,比上年下降0.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35.32亿元,增长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84.75亿元,下降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70.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全市财政支出中涉及民生的支出达186.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68.7%。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506.0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6%,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071.24亿元,增长14.5%。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24.96亿元,增长10.1%。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93.94亿元,增长5.3%;中长期贷款余额501.92亿元,增长13.2%。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2.43亿元,比上年下降2.2%。其中,财产险10.26亿元,人身险32.17亿元。全年赔款支出与给付11.59亿元。其中,财产险5.61亿元,人身险5.98亿元。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64元,比上年增长3.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89元,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40元,增长7.0%。

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799元,比上年增长0.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650元,下降3.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826元,增长6.2%。

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1万人。其中,在职参保职工27.99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3.01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3.67万人。其中,在职参保职工31.01万人,参保退休人员12.6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3.5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4.6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4.50万人。

  全年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5595.8万元,共保障城市低保人员11644人;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17263.7万元,共保障农村低保人员61074人。

全年剩余9807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市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3.26万人(不含全市技师学院在校生),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校)在校学生1.26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3.92万人,普通初中在校学生7.38万人,小学在校学生15.88万人。

年末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7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4个。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6家,其中新增11家。131家企业通过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各类创新平台达到487个。其中,年内新增省级研发平台20个,市级研发平台81个。全年签订技术合同25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0611.5万元。

全年申请专利2012件,授权专利1210件。年末有效发明专利412件。全年商标注册1959件,累计商标注册量达到8807件。

年末共有通过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82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5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4298台件,制定地方标准21项,新建计量标准13项。年末有10种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年末共有新一代天气雷达站1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4个,多要素区域站107个。地震观测站6个,地震观测站网1个,宏观测报点74个。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7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个,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3个,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3个。年末共有市级广播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5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530.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5.1亿元。年末共有A级旅游景区19处,其中4A级以上旅游景区14处。星级酒店17个,出境旅行社、国内旅行社32家。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81个。其中,医院65个,乡镇卫生院7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0个,门诊部(所)186个,村卫生室136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个,妇幼保健院( 所、站 )5个,卫生监督所(中心)7个。卫生机构床位15540张。其中,医院12510张,乡镇卫生院2307张。卫生技术人员1717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728人,注册护士7466人。

年末全市各单项体育协会21个,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达5624人。全年新建老年体育公园1个、全民健身综合馆1个,建成社会足球场地48块。全年组队参加省级比赛8次,取得9金、3银、10铜。年内共注册运动员181人,授予二级运动员称号11人。

十二、资源、环境与应急管理

年末全市已发现矿种66种。其中,能源矿产4种,金属矿产24种,非金属矿产37种,水气矿产1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50种,已开发利用矿种37种。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11.75%。

全年全市环境质量优良天数为268天。PM10平均浓度76微克/立方米,PM2.5平均浓度48微克/立方米。地表水水质状况“良好”,市区集中式地表和地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为“优”。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100%。全市19个监测断面中,水质类别符合Ⅰ-Ⅱ类断面8个,Ⅲ类断面7个,Ⅳ类断面3个,劣Ⅴ类的断面1个。

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7.8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0.66万亩,飞播造林4.18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60.63万亩,林业育苗0.29万亩。全年完成义务植树767万株。

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61.2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582.88公顷,绿化覆盖率42.20%。建成区绿地面积2327.79公顷,绿地率38.03%。公园绿地面积796.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73平方米。

全年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经营性伤亡事故16起,同比减少16起;死亡11人,同比减少22人。其中,工矿商贸共发生伤亡事故3起,死亡3人;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13起,死亡8人。

市统计局

教育

介绍三门峡教育事业发展概况,包括三门峡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涉外教育等发展状况。

三门峡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教育现代化,立足建设省际教育强市,突出问题导向,深化教育改革,奋力写好“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两篇大文章,经过多年努力,健全了教育体系,基本解决了中小学“入学难”“入园难”“择校热”问题,所辖各县市区全部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中职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双高建设”扎实推进,全市教育事业从“学有所教”进入了“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0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839所(不含技校、高校),在校生365449人,教职工33892人(专任教师28111人)。占地总面积9670450.5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5002050.59平方米。

基础教育学校821所,其中:普通高中21所、普通初中117所、小学232所(另有教学点317处)、幼儿园446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基础教育学校占全市学校数的97.85%;在校生352879人,其中普通高中39199人、普通初中73824人、小学158780人、幼儿园80512人、特殊教育564人,基础教育阶段在校生占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数的96.56%;教职工32632人(专任教师27042人)。

职业教育学校18所,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8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5所、职业高中5所,在校生12570人,教职工1260人(专任教师1069人)。

职业技术培训机构671所,培训结业学员169021人次,注册学生169063人;教职工数804人(专任教师483人)。

民办教育学校345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3所、民办普通初中13所、普通高中4所、小学5所、幼儿园320所,在校生81175人,教职工9424人(专任教师5569人)。民办幼儿园320所,在校生54253人,教职工6980人(专任教师3906人);民办小学5所,在校生17527人,教职工288人(专任教师267人)。民办中学17所(其中民办初中13所,初中在校生7201人,民办高中4所,高中在校生1909人),教职工2119人(专任教师1368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3所,在校生285人,教职工37人(专任教师28人)。

市教育局

科技

介绍三门峡科技事业发展概况,包括三门峡科技资源的情况,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科技企业等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全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突出企业主体,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活力,科技创新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六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灵宝市、渑池县进入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行列,卢氏县获批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三门峡市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特色,突出企业主体,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活力,全市各类研发平台达到487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135个。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的企业创新体系,以高新区、铝特色产业基地、农业信息化示范市、特色产业园为代表的区域创新体系,以黄金、苹果、生物技术创新联盟为主的产业创新体系,以职业技术学院、农科院、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为主的院所创新体系,以黄河金三角转化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铝及铝制品检测中心、国家果蔬汁重点实验室等检验检测中心、众创空间为主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我市科技工作始终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强化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高新项目的引进、培育和发展,坚持不懈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努力推进资源型经济模式,向“高精特优”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0.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2%,均位居全省第6位;全年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131家,较上年增长21.3%。

2020年,全市共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5项,完成技术合同登记25项,交易额达到1.06亿元,同比增长84%,全年落实市级奖补资金1646.5万元,争取省级以上奖补资金2915万元。组织举办全国杜仲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中科院专家三门峡行、郑州大学技术成果发布会等对接交流活动14次,促成院企合作意向60余项。全市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达到165名。研究制定《三门峡市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营造了创新驱动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市科技局

文化

介绍三门峡文化事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和近年来取得的成就,以及文学、考古、艺术、土特工艺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三门峡历史文化悠久。驰名中外的仰韶文化遗址奠定了华夏文明五千年的根基,耸立黄河的中流砥柱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著名的虢国博物馆、函谷关宣示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可以说,这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黄河文化、仰韶文化、虢国文化、老子文化的重要“邂逅区”。这里有兵家必争之地的千古雄关函谷关,有丝绸之路上的崤函古道,有道教圣祖老子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的太初宫,有西周时期大型邦国墓葬群遗址虢国墓地……“中流砥柱、紫气东来、起死回生、假虞灭虢、唇亡齿寒、鸡鸣狗盗、秦赵会盟……”等成语典故皆出于此。这里有中华民族太多太多古老的记忆,更是海内外炎黄子孙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三门峡市文物资源丰富,全市共有3413处文物点,国家、省、市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01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点1处,国保单位12处、省保单位51处、市保单位97处、县保单位441处。全市馆(库)藏文物近7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万余件。在我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中,我市占有仰韶村、庙底沟、虢国墓地三处。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北阳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入选“十三五”时期国家大遗址名录。西坡遗址被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首选遗址。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建成开园,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建设中。文物开发利用取得的主要成果是:一是依托虢国墓地遗址建成的虢国博物馆,获全国十大精品陈列、4A级景区,成为我市文化旅游业的龙头;二是函谷关景区初步形成享誉中外的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建成了黄帝铸鼎原、空相寺、鸿庆寺等景点。

我市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有地处黄河金三角的区位优势,更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经最近调查统计,全市共有文化经营单位6264个,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62个、法人单位2259个、个体工商户400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9个;全市现有文化产业从业人数近10万人,资产总计95.3亿元(不含个体工商户),年总产值达到57.19亿元。

近年来仰韶文化、老子文化、虢国文化、庙底沟文化、黄帝文化等在全国乃至世界受到瞩目;白天鹅摄影、豫西剪纸、陕县地坑院、温泉旅游文化等成为三门峡极具特色的亮丽名片。现已基本建成了以三门峡国际文博城、三门峡虢国博物馆、渑池仰韶文化博物馆、灵宝文化艺术中心、义马文化城、湖滨区南山文化艺术品市场等一批标志性文化产业项目工程;命名了以市电影公司、虢国文化研究所、三人形象策划有限公司、灵宝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公司、渑池仰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省、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打造了以渑池仰韶文化、灵宝函谷关老子文化、三门峡虢国文化、黄河文化、陕县地坑院民俗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名胜景区;创演了以《大山的儿子》《甘棠遗爱》《红高粱》《虢都遗恨》《曹端还乡》等一批优秀剧目;培育了仰韶彩陶、虢国澄泥砚、石砚、雕塑、青铜器、宝轮寺塔、老子骑青牛、黄河大坝、黄河奇石、仰韶酒、虢州石砚、陕州澄泥砚、陕州糟蛋、豫西剪纸、泥塑、白天鹅文创系列产品、中流砥柱石摆件等一批知名历史文化品牌,涌现了虢州石砚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卢氏河洛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灵宝罗门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振宇产业有限公司、仰韶艺术传媒有限公司、弘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一批文化企业。一个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效益凸显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三门峡民间文化特色鲜明。民间传统工艺主要有剪纸、布艺、皮影、澄泥砚、虢石砚、面塑、蛋雕、根雕、烙画等20多种,现代工艺主要有青铜器仿制、工艺制镜、秸杆画等10多种,民俗文化主要有社火、秧歌、民居、庙会习俗等6类50余种,以及陕州糟蛋、灵宝肉夹馍、观音堂牛肉、大营麻花、陕州面豆等特色名吃。百佛顶灯、王家热锣鼓、齐天圣鼓、大营社火、灵宝皮影、木偶戏等民间艺术更是备受人们的青睐。这些民间文化资源,近年来被深度整合、开发,向“专、精、特、新、奇”方向发展,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形象,形成了虢国青铜器仿制、豫西剪纸、陕州澄泥砚等一批地方特色鲜明、富有文化内涵的优势项目和品牌,建成了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陕州秀云民间艺术馆、陕州人马寨王玉瑞澄泥砚展示馆等民俗文化旅游景点。近年来,三门峡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个(地坑院营造技艺、灵宝剪纸、卢氏剪纸、老子传说)、省级项目33个、市级项目13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38人、市级285人;陕州区西张村镇庙上村等14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湖滨区会兴街道会兴村等58个村落被列入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创建了陕县地坑院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三门峡市唯一一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其依存的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区内,拥有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1项,有国家级的地坑院营造技艺,省级的地坑院民俗、陕州剪纸、大营社火、扬高戏等9个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131人;南沟村剪纸协会、地坑院民间艺术馆、陕州剪纸艺术馆3个省级非遗传习所和展示馆,陕州人马寨王玉瑞澄泥砚展示馆、陕州秀云民间艺术馆、陕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展示馆、示范传习所。河南省特色文化基地3个,河南省特色文化村(社区)6个。

三门峡地方戏曲、民间艺术种类繁多。戏曲有豫剧、曲剧、蒲剧、眉户、扬高戏、皮影戏等多种,形成了以三门峡市戏曲研究中心(原市豫剧团)、卢氏县戏剧文艺中心(原卢氏县豫剧团)、义马市豫剧团、陕州区蒲剧保护传承中心(原陕县蒲剧团)、灵宝市蒲剧团、渑池县戏曲艺术服务中心(原渑池县曲剧团)等专业剧团为龙头,三门峡市青年蒲剧有限公司、义煤集团豫剧团等多支民间文艺团体为主体的演出队伍,演出活动覆盖全市城乡各地,辐射陕西东部、山西南部。近年来,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秉承“名剧、名人、名团”的工作理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艺术舞台上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创作生产了如《清风亭》《大山的儿子》《甘棠遗爱》《姚崇辞官》《虢都遗恨》《曹端还乡》《红高粱》《女人是座山》《源头活水》等在全省全国叫响,多次获得国家和省戏剧大赛金奖;举办了全国性的“唱响三门峡”歌曲征集评选活动。连续五年承办中国摄影艺术节,民间影视机构异军突起、网络文艺佳作纷呈。形成了狮子舞、齐天圣鼓、亚武天锣、旱船舞等一批地方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及民间艺术形式,多次应邀到国外表演或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这些底蕴浓厚、特色鲜明的戏曲文化及民间艺术,共同织就了我市“戏曲之乡”的美誉。

2020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7个,7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465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免费开放,让更多人能免费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10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荣获“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先进单位”称号。全市有市级广播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5座。年末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100%,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

市文广旅局

卫生

介绍三门峡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包括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疾病预防控制等情况

2020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81个。其中医院70个(含5家妇幼保健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687个,其中乡镇卫生院7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0个,门诊部(所)186个,村卫生室1368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3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个,妇幼保健院( 所、站 )5个,卫生监督所(中心)7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1717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728人,注册护士7466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5540张,其中医院12510张,乡镇卫生院2307张。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为11531391次。全市卫生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3139人,中级职称11121人。全市三级医院3家,二级医院26家(含2家妇幼保健院)。

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坚决服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号召,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体医务人员与全市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构筑起坚强稳固的“崤函防线”。快速反应,坚决阻断疫情扩散蔓延。2020年1月16日率先在系统内进行动员部署,1月20日连夜启动联防联控机制和应急响应,1月23日开始排查重点人员,1月25日启动Ⅰ级应急响应,严格落实“四早”措施。生命至上,全力以赴救治患者。设立定点救治医院5家,发热门诊18个,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实现应治尽治。全市确诊病例7例,疑似病例76例,除1例死亡,其他全部治愈出院。服从大局,倾力驰援武汉。第一时间派出由中心医院、黄河三门峡医院、疾控中心、卢氏县人民医院组成的2批32名医务人员和疾控人员奔赴武汉抗疫一线,成功救治170人。外防输入,抓好常态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对中高风险地区来峡返峡人员进行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和核酸检测。

目前,我市建立各种形式医共体122个,涵盖130家医疗机构,县域医共体10个,远程医疗协作网102个。拨付村卫生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费财政补助市级配套资金380.7万余元,共建设基层全科诊室131个、家庭医生工作室150个、健康驿站(小屋)466个。截止2020年底,全市常住人口签约190.36余万人(签约率82.85%),重点人群签约62.27余万人(签约率84.45%),网上签约居民119.32万人。全市四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药品及高值医用耗材网采率达“100%”,配送率达98%以上。截至2020年底,服务门诊急诊患者16893人次,开展疑难病例讨论305人次,指导开展手术831台次,教学培训2835人次,新建临床专科18个,开展远程诊疗16例,推广适宜性技术和项目62个,填补各项专业技术项目空白10个。获批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15项、河南省联合共建项目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项。荣获河南省医学科技奖2项、市科技成果奖8项、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全市3家三级医院、7家二级甲等医院均建立了向上级医院郑大一附院、北京301医院等医院的远程会诊平台;3个县(市)医院向下与乡镇卫生院建立了远程会诊平台,建成了心电中心、影像中心、检验中心,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全市60%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能够提供候诊提醒、检验结果查询、诊间结算服务,80%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现了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基本实现了居民身份证、社保卡多卡通用,取消了就诊卡及门诊预存费用,解决了群众“一院多卡”“一人多卡”“排队长”等看病难问题。

制定印发《健康三门峡行动(2020-2030年)》,健全推进委员会工作机制,建立长效宣传机制,全面启动15项专项行动,大卫生、大健康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拥有河南省中医脑病、中医康复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实现县、乡医疗机构中医科全覆盖,60.3%的乡镇卫生院和14.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设置规范化的中医馆。两所妇幼保健院评审为“二甲”、一所县级妇幼保健院升为二级;2个县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1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达标;8所二级以上医疗机构、19所乡镇卫生院、316所村卫生室妇幼健康服务能力达标。全市现有0-3岁以下托育机构45个,托位数3232 个,公共场所建成母婴设施57处,新增医养结合机构4家,新增床位880张。

“放管服”改革全面深化,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一网通办”,办结效率明显上升;完善无偿献血长效机制,采用献血屋模式优化无偿献血服务,临床用血得到保障;完成“120”城乡一体化智慧急救指挥平台主系统建设,在全省开创了首个实施市县统一调度的地市、首个引进MPDS系统实现电话急救医疗指导的地市、首个建设院前急救三级质控信息化系统的地市,实现了急救“无边界”、救援“零等待”、质量“均质化”的目标。

市卫健委

交通

介绍三门峡铁路、公路、航运等交通概况

三门峡市地处豫西边陲,自古是通秦连晋、承东启西的咽喉要塞,是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资源输出的必经之地,与山西运城、临汾、陕西渭南构成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使三门峡市在全省和区域的交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市已建成了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骨架,县乡公路、农村公路为支脉的公路交通网络体系,联接金三角、融入大中原、辐射中西部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截止2019年底,境内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0091公里,公路密度达到97.9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75公里;普通干线公路1596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占56.7%;农村公路通车里程8268.8公里,其中等级公路比例达到84.1%,铺装路面里程达到82.7%。拥有陇海铁路、郑州至西安高铁客运专线和浩吉铁路等3条国家级铁路;市、县级汽车客运站11个,旅游汽车站1个;海事码头(渡口)18 个。

【铁路】三门峡境内铁路全长496公里,其中郑西客运专线长154公里,陇海铁路长189公里,浩吉铁路153公里。三洋铁路、运三铁路、陇海铁路三门峡段取直改造工程等铁路项目也在积极谋划推进中。

【公路】高速公路:全市拥有3条高速公路,即连霍高速公路、呼北高速公路和郑卢高速。山西垣曲至渑池高速公路(在建)、三门峡黄河公铁两用桥公路南引桥及南引线(在建)、栾川至卢氏高速(在建)、渑池至淅川高速渑洛段(在建)、连霍呼北高速联络线(在建)、卢氏至洛南高速(在建)6个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普通干线公路:全市干线公路拥有5条国道、13条省道,管养里程达1596公里。其中一级公路70.9公里,二级公路833.6公里,三级314.6公里,四级公路332.4公里。农村公路:全市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8268.8公里。其中县道1426公里,乡道2324.5公里;村道4516.9公里;二级公路276.3公里, 三级公路680.3公里;四级公路6925.9公里;已建成农村公路养护站66所。

【水运】三门峡属内河非水网地区,黄河流经三门峡境内220公里,三门峡大坝上游有140公里,下游有80公里。水上运输主要为对河渡运和水上旅游,基本无长航运输。我市辖区内现有黄河小浪底库区、三门峡库区、双龙湾库区和窄口水库4个重点库区,渡口15道,旅游码头4个(南村码头、窄口水库、双龙湾景区、陕州公园一号码头)。现有运输船舶19艘,其中客船5艘,主要是旅游客舶;渡船5艘,货船2艘,挂机船7艘,货运量主要集中在西门渡、白浪、大安渡口汽车渡轮上,以对河渡运为主。现有各类船员230人。2020年全市水上运输完成客运量3.5865万人次。

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协助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最后更新日期:2024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