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浏览
河南三门峡:一位践行梦想38年的林业战线老兵
发布日期: 2020-05-20 11:13
来源: 办公室

 

       青山绿水倒映蓝天,虫鸣鸟叫渲染生态。这就是河南省三门峡市林业战线老兵彭兴龙最终的梦想,也是他一直以来践行的目标。38年如一日,以山为家、以林为伴,默默无闻地把自己的青春、汗水奉献给了三门峡林业,造就了一座座绿色大山,用忠诚与敬业谱写了一首林业之歌。

微信图片_20200520111418.png

彭兴龙(左一)为群众讲解花椒种植技术 阴波 摄

洛阳林校毕业投身林业,一干就是38年

       1982年7月,带着绿色的梦想,彭兴龙投身到了三门峡林业中去,从此一干就是38年。

       当年彭兴龙从河南省洛阳林校毕业,怀着对林业事业的无限热爱,投身到豫西深山区——八百里伏牛山腹地的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他放弃了当时许多青年人十分向往的到公社任团委书记的机会,积极向组织要求到生产第一线去。这样,国有东湾林场便成为他从事林业工作的第一站。

       自进入林区,基本上就很少与外界打交道,一个人工作在森林病虫害测报站上,一个小屋、一张小床,极为寂寞。彭兴龙以一股满腔的执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中,长年累月坚持到辖区山场巡护监测,长期从事油松良种基地建设和科研工作。从未提出过要调离去条件好一点的工区工作,始终以山为家、以林为伴、以钻研林业技术为业。在他的努力下,东湾林场成为全省10个重点森林病虫测报站之一,使大山油松种子园成为全国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凭着他对林业事业的执着,他先后担任了一线技术员、林场科研组长、林场副场长、高级工程师等职务。在深山中书写与山、与林为伴的风雨人生。

       林业的艰苦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的,但那种滋味彭兴龙却深有体会。1983年,他带着年轻人到太平林区进行病虫害调查,步行了20余公里后发现天色已晚,但却始终找不到住宿的地方,急得年轻人都要哭了起来,最终在一位老大爷的家里住宿下来。有一次到石大山林区开展鼠害调查,在铁板沟护林点的地板上睡了一晚上。“那种滋味只有干林业的才能体会到,真的很难受。”彭兴龙说道,“正因为吃过很多苦,所以才心存感激。”

       1986年,年仅21岁的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深山老林中,他一边深入实际开展林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一边挤出时间参加函授学习,经过5年的孜孜苦读,他获得了北京林业大学本科学历、农学学士学位。

科技兴林的排头兵,推广抗旱造林等先进适用新技术21项

       把最美的时光给了大山,大山以绿色回报,也算是“如偿所愿”。望着自己曾经守护的树苗已经长成参天大树,这位林业战线的老兵欣慰地笑了,“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陶醉。”

       1991年,因工作需要,彭兴龙被调入三门峡市林业技术推广站(现更名为三门峡市林业工作总站)工作。工作环境变了,但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没有变,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吃苦耐劳、严以律己的作风没有变。

       他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受到领导和同事的普遍赞扬,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连续多年考核为优秀等次。1999年,彭兴龙晋升为林业高级工程师,并被评为三门峡市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0年9月任三门峡市林技站站长,成为三门峡市林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领头人。2006年取得河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2007年晋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6年晋升技术二级岗位。

       近年来,在人员少、任务重、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彭兴龙和同志们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发奋工作,圆满完成了组织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他积极开展林业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组织引进了速生杨、早实核桃等林木新品种38个,推广抗旱造林等先进适用新技术21项,培训林果农3万人次,组织研制核桃、红枣生产技术标准,开展杜仲果园化栽培和新品种选育推动杜仲产业化发展。他撰写发表学术论文19篇,参加编写专著8部,制定国家标准1项、省地方标准4项、市地方标准3项;先后获得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河南省林业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门峡市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7项,为三门峡市的林业生产、林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彭兴龙重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致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主持完成的“松阿扁叶蜂测报与防治技术”,成功防治松阿扁叶蜂,年挽回经济损失140余万元。组织实施的“核桃新品种引种试验及丰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引进新品种11个,核桃嫁接、高接换优和丰产园建设等居全国先进水平,使三门峡市成为全国重要的核桃良种苗木生产基地和优质果品产区。他主持培育的红宝樱桃新品种在三门峡市推广栽植2万余亩,年产值超亿元。

林业战线上的“赤脚医生”,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彭兴龙自誉为“赤脚医生”,即乡村全职大夫,因为有关林业生产的技术问题,什么都得管、什么都得干。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寒冬酷夏,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几乎踏遍了三门峡市各县(市、区)的每一架山、每一道沟。

       在他的办公室里,总是堆放着采集的各类标本和研究资料。为了研究森林病虫害的生活史资料和发生规律,他翻阅书籍、查找资料,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带领技术人员完成了三门峡市森林病虫害普查和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为三门峡市森林病虫害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在中华松梢蚧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的关键时期,因其他同事请假,他独自住在林区组织开展药剂防治试验,在身患感冒严重咳嗽的情况下,坚持工作,圆满完成了试验任务,取得了详实的研究数据,保证了项目研究的如期完成,使项目在年底顺利通过成果鉴定。因为林站工作涉及面广、问题多,对业务技术要求高,他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不仅要求同志们认真学习,而且自己率先垂范,挤时间学习。他常说,人生要有境界,要不断提高人格修养,要善于学习,要学会享受学习的快乐,体会工作的乐趣。2017年5月他辞去三门峡市林站站长职务,改任总工程师,担子轻了、事务少了、责任小了,但他对工作的热情没有减,服务群众的责任没有丢,作为三门峡市科技扶贫产业服务团副团长、省科技特派员,依然活跃在科技服务第一线。多数节假日,他都是在办公室或基层调研中度过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总是这样地忙碌着,默默无闻地为三门峡市的建设和发展奉献着。

       由于成绩突出,彭兴龙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政府津贴专家”“河南省科学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退耕还林试点工作先进个人”“全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省森防先进工作者”“三门峡市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科技专家”“三门峡市劳动模范”“全市十佳勤政廉政党员干部”“三门峡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百名专家服务基层优秀专家”“首届群众满意的科技特派员”,受到河南省、三门峡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表彰。

       如今的彭兴龙已不再年轻,但他对林业事业的那份激情和热血依然青春,他扎根深山把大爱挥洒在每一片青翠的林木间,也将一名共产党人的忠诚,深深地镌刻在每一片坚硬的岩石上。(黄河时报记者 阴波)

(原载于2020年5月13日《黄河时报》9版)